学工动态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防艾知识宣传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28 点击: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等有关文件精神,我校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机制,形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定期学校红丝带防艾协会都会组织学生志愿者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学习预防意识,牢固树立健康思想意识,倡导文明健康行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走入大学校园,开启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但是,和大学这个“象牙塔”有关的并不全是阳光,也会有阴霾——艾滋病。据杂志《科学》报道,在过去几年中,诊断感染HIV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就这样“艾滋病”“象牙塔”这两个看似毫无瓜葛的词汇,被一串串急剧攀升的数字,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青年学生群体成为了艾滋病影响的新型重点人群,高校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重灾区。

        为什么艾滋病在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中肆意横行?我们真的无法遏制它在高校感染速度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预防艾滋呢?

        为何艾滋病在高校肆意蔓延?

        据新华网,业内人士分析,这么多高校学生感染艾滋病是由于:

        一是大学生性观念开放、随意。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表示,大学生刚从高中学业压力释放出来,对男男同性性行为感到新鲜,就想“尝试一下”,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风险。

        二是高校性教育滞后。

        据介绍,很多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了解甚少。高校性教育普遍滞后,而政府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在大学生防艾方面的资源又未得到有效整合,使得大学生防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三是较低的自检率和自知率。

        很多大学生碍于面子和不好意思的心理,对于艾滋病的自知率并不高。有些人是因为不想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担心检测出来后不仅根治不了还要受到歧视,找不到工作。

        潜在的社会歧视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而社会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并不了解。

        如果大学生得不到健康、正确的教育,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给他人带来伤害。正如我们看到的结果,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这些被感染孩子的人生已经无法再弥补。所以只有及早掌握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学会调节性冲动,遵守社会性道德规范,才能最大可能的避免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两个预防方法

        艾滋病虽然没有疫苗,但是有两个方法可以保护你在发生危险性行为后不被感染。

        ●暴露前预防(PrEP)

        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感染HIV高风险环境之前,可服用PrEP药物降低自己感染HIV 的风险。

        ●暴露后预防(PEP)

        未感染HIV的人群,在发生可能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后,可及时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降低感染HIV的风险。PEP是不安全性行为后降低HIV感染风险的唯一途径,但是要求在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药。这两种药物都是处方药,需要医生诊治后开具处方才能获得相关药品。如果需要购买PrEP和PEP药物,可以查询离你最近的医院,获取相关的医疗服务和药品。

        在校园抗艾防艾宣传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老师、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内容,落实预防艾滋病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育,认知能力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针对性。

    图/文:王虹郦  审核/王珏

     

    音舞学院学生在成长驿站进行防艾彩排表演

    学校红丝带防艾协会开展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红丝带防艾协会组织业务学习活动

    学校各班级开展艾滋病防治专题主题班会

    志愿者向学生宣传防艾知识题库答题活动

    世界避孕日学校红丝带防艾协会举行青春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红丝带防艾协会邀请讲师进行性教育讲座

     

    • 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
      学生天地公众号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人民武装部版权所有 学工部地址:信息楼裙楼一楼 邮编:550018 电话:0851-86463616